王陽明心學精髓:龍場悟道究竟參悟了什么?
王陽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(1506年),因反對宦官劉瑾,被廷杖四十,謫貶至貴州龍場(貴陽西北七十里,修文縣治)當驛丞。
龍場萬山叢薄,苗、僚雜居。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里,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,日夜反省。一天半夜里,他忽然有了頓悟,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,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。認識到'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。'這就是著名的'龍場悟道'。
要了解陽明心學的開創意義,我們先要簡單的了解下程朱理論的思想內涵和當時的社會環境。
一、程朱理學的思想理論是“格事物致知”去學天理的學習方法。
朱熹主張由道問學,強調格物致知,即窮物理,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,認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。程朱理學的基本觀點就是事事物物都有一個理,通過格出“事與物”的理,從而致知。程朱理學的理論讀者有興趣可以去百度查查資料)
比如“上善若水”這個詞,圣人們認為水有七德(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),我們可以通過格水的品德而學習七德,這就是程朱的學習方法。在程朱理學為正宗學問的時代,所以有了少年王陽明,按照程朱理學的法子,格了七天竹子無所得的故事。
二、龍場悟道是王陽明摒棄程朱理學的“格事物求理”的方法,轉而向內心求天理的開始。
通過這次悟道,王陽明正式提出向內/向本心求理的方法論,這正是他在哲學史上與程朱理學“格外事外理”分道揚鑣的地方。
正如王陽明所言'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。'王陽明的意思是圣人之道,我內心本來就有了,通過格我內心就能找到,程朱所說通過事物去求天理是錯誤的。
綜上所述,龍場悟道就是王陽明從程朱理學“格事物致知”的思路,轉向“本心即理,向內心求天理”的學習之法。格物在二程、朱熹那里是“格事事物物”,在王陽明這是“正心除私欲“。
從龍場悟道開始,王陽明正式開創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思想流派,并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陸續提出了“知行合一”“致良知”等理論,完善了心學理論體系,開啟了聲勢頗為浩大的陽明學大潮流。